孩子拒绝与爷爷下楼玩耍,被爸爸打屁股,看见

摘 要

  清明小长假的第一天,先生因智齿龋齿,拔了牙。 看似拔牙与打娃屁股没有关系,但拔牙这件事绝对是个源头。 本来以为老公五大三粗的一个汉子,拔牙这事儿,虽有点疼,虽会引起

清明小长假的第一天,先生因智齿龋齿,拔了牙。

看似拔牙与打娃屁股没有关系,但拔牙这件事绝对是个源头。

本来以为老公五大三粗的一个汉子,拔牙这事儿,虽有点疼,虽会引起低烧,但是距离撂倒一个汉子,还是有点儿差距吧?

我并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要知道,半个月前,我也拔了智齿啊,并且是一次性拔了两颗。

我拔牙期间适逢老公出差,下午拔了牙,晚上照常带娃。

虽然医生交代要少说话,但是睡前,娃要听故事、读绘本,咱也顶着压力读了啊。

第二天,照常上班,下午也低烧了,扛扛也就过去了。

但是在我老公身上,事情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拔牙第一天,卧床休息;第二天,卧床休息;第三天,可以起来活动了。

因为前两天休息,有些工作的事情没有搞完,而我也因为前两天一直在带娃,假期最后一天就想打扫下卫生。

于是,把一直在屋子里蹦蹦跳跳、缠着我各种玩的小朋友“赶”出家门,就成了我俩共同的目标。


眼见外面阳光正好,就跟小朋友说,跟爷爷下楼找小朋友玩儿去吧?小朋友的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不,不,不”。

爷爷此时也拿上衣服,作势就要给穿衣服。小朋友一边喊着不,一边冲我跑过来。

此时我正在厨房里面,就蹲下来,跟小朋友商量:“你跟爷爷出去玩儿,成诚、添添小朋友都在外面玩儿呢?妈妈在家给你包饺子,好吗?”

小朋友还是不同意,我知道孩子是想要跟妈妈一起玩儿。

平时因为上班,孩子一直都是爷爷带。周末和节假日的时候,我也是尽力多带带孩子。其实孩子平时很喜欢去户外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的,现在因为妈妈在家,就想黏着妈妈一起玩儿。

我还在继续耐心地跟小朋友交流,但是老公已经不耐烦了,他说到:“赶紧给他穿衣服完事,说那么多废话没用”。

然后,把孩子强行抱走穿衣服。2岁的小孩子反抗起来,你是绝对不可能给他穿得上衣服的。

小朋友一边不穿衣一边大声哭,这个过程中,老公的耐心已经消磨殆尽,“啪啪”打了儿子的屁股。


我想,这个时候的老公智商是零,他没有办法思考,只是由着愤怒支配着双手打在了儿子的屁股上。

儿子哭得更凶了, 我把儿子抱了过来,走进卧室,安抚他。儿子一直说:“不跟爸爸玩儿,不跟爷爷玩儿,跟妈妈玩儿”。看着这么个小人儿,又心疼又生老公气。

最后就是我告诉大家,小朋友不出去玩儿了,就在屋里玩儿吧。后来,老公气也消了,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快到中午的时候,带着儿子去了超市,给儿子买了一小块蛋糕作为补偿,也跟儿子道了歉;我收拾屋子、打扫卫生也没有耽误。

但是通过这件事情,我有几点想法,想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1.当老公情绪失控,对孩子大声训斥甚至打了孩子的时候,我要当场发飙吗?

首先,我昨天是没有发飙的,但是我很清楚自己那一刻对老公是非常不满的。我控制住了情绪,选择将孩子抱进卧室。对于这一点,我到现在都想给自己点个赞。

我很欣慰地看到自己的进步,换做之前的我,是会跟先生争吵的。但是育儿的过程中,通过了解孩子的情绪,我也在逐步地自我学习和成长。

很多的争吵都是在被情绪驱动的情况下发生的、情绪化的反应。

说到底,谁都会,这是一种幼儿式反应,自动触发机制,根本不需要经过大脑,并且你越多次地使用,你用起来就越熟练。所谓轻车熟路也就是这样的吧。

相反地,我克制住情绪,分析当下情况最合适的做法,也就是对孩子、对家人伤害最小的做法。这是需要大脑分析的,也就是理性的方式来行事,这也是一个成人应该采取的正确措施。


当场争吵并不会使事情变好,只会进一步恶化。

当时先生正在气头上,再加上孩子的反抗,更是让我这个传统育儿观的先生觉得自己作为父亲的权威,受到了挑战。

这时候任何的外界声音都会令他更发狂,对孩子的伤害也会更多。所以,我选择抱走孩子,给先生一个冷静的空间和时间。

2.当我们需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难道只有一种方法吗?看见孩子、尊重孩子与我们的目标无法相容吗?

就今天我和先生都需要空间和时间的时候,想到的是小朋友是妨碍我们获取空间和时间的最大障碍。也正是因为当时我们一致认为,只有孩子出去了,我们才能有时间和空间做自己的事情。

我跟老公如此积极地推孩子出去玩儿,孩子会怎么想?他肯定是觉察到自己被排斥了,自己不受欢迎吗?为什么爸爸妈妈一定要让我出去?越是这样,他可能越想要赢得关注。

孩子表现出了不想出去的情绪,我们还在强推。事后想想,并不是只有孩子出去玩儿这一条路可行。孩子爱看《恐龙世界》,我们打开电视,给孩子看一会儿电视也是可以的啊;或者我和先生商量,我带孩子出去玩儿,先生工作,然后换老公带娃儿,我收拾房间。


很多时候,我们常常把策略当成目标。这件事中,我和先生的目标是需要时间去做一些事情,孩子出去玩儿只是实现这个目标的众多策略中的一个策略而已。

回到生活中,其实很多“不得不、没办法”的事情,是有其他可能性的。有些“不得不、没办法”只是我们的执念而已。

3.看见孩子的情绪是在娇惯孩子吗?先生经常说“我小时候没这么多事儿,现在不也挺好的?”是真的“挺好”吗?

在育儿的过程中,很多时候的阻碍都是来自猪队友。

很多次,先生都会说:“现在的孩子们就是太娇惯了,我小时候没这么多事儿,现在不也挺好的吗?”

我有时候会说:“你又不学习育儿知识,还竟发表高谈阔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忍不住要吐槽一下先生真的“挺好”吗?不可否认,先生是一个认真负责又顾家的人。

但是他也是一个情绪“甩锅侠”,比如说这件事,事后他说以后你别干家务了,你只要收拾屋子,就会发生事情。理由也会简单啊,要不是因为要收拾屋子,就不会要“赶”儿子出去玩耍,也就不会发生后续一系列事情。

再比如,出门开车听导航,他没听对走错路了,他就会怪导航,可是我明明听得很清楚,导航没有错啊。


为什么人总要找个“甩锅”对象呢?其实是一种“撒气”的行为。因为事情出了差错,心里有情绪,而偏偏自己又消化不了情绪,就要找个对象把气撒出去。

虽然情绪没有错,但是这种撒气行为实在不值得提倡。如果怪罪到“物”身上,还好“物”不会反抗,如果怪罪到“人”身上,人就会受到伤害。

情绪过后,先生也能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做错了事,也会真诚道歉和补偿,但是情绪化的“甩锅”恰好说明他不能接纳和消化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

我想这两天的拔牙之痛以及要完成工作的责任感都堆积成了他心里的负面情绪,恰逢孩子反抗,就成了他发泄情绪的一个出口,却也是一个最伤害亲子关系的方式。

通过这件小事,我越发地认识到,“不许哭”的育儿方式有很多弊端。

家长首先要接纳孩子的情绪,然后引导孩子认识情绪、接纳情绪、学会管理情绪,将来孩子才有可能做一个为自己情绪负责的人。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